前言

 

心理學是一門廣泛的學問, 無論是人們的思想, 行為, 發展, 個性, 情緒與動機等等, 都在心理學的研究範圍內, 所以增加相關的知識, 有助於我們更深一層看見自己, 也更能了解別人

 

What Is Psychology? 心理學的十萬個為什麼

 

心理學主要是在研究人們的心智與行為, 是去了解人們的想法, 做法與感受, 並加以解釋, 但其實每個人們的思考與行為背後有非常龐雜的因素影響, 無論是來自生理還是社會壓力等, 這些都是自古以來相關領域的人努力想去了解的

 

看到這裡, 您會發現心理學與我們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 而在日常的應用上包括心理治療、成績表現的提升、自我勵志、人因工程(增進人與機器或系統互動的體驗)與其他影響人體健康與日常生活的範疇, 也正是因為跟生活是密切結合且應用範圍相當廣泛, 所以很難用三言兩語就可以解釋心理學

 

除此之外, 人們對於這項領域是有諸多誤解的, 即使專業如專項領域的專家亦是如此, 前者可能是受到大眾媒體, 而後者則是受到自己研究領域的影響

 

延伸閱讀: 心理學的五大迷思

 

 

以政論節目為例, 我們經常看到心理學家就像偵探一樣, 透過自己對於人心的了解, 提出對於案件的分析, 並預測兇手的下一步; 或是在影集上所看到的心理醫師, 都會坐在堆滿書籍的辦公室裡, 聽前來諮商的人訴說自己的童年有多悲慘

 

的確這些都是心理學從業人員的工作範圍之一, 有人是負責協助釐清案情, 也有人是負責心理治療, 但並不代表所有心理學家的工作都是如此, 也有人是要為了讓公司有更健康的工作環境, 或是要改善機械設備的使用者體驗等等, 無論他們個別服務的對象如何, 他們的目標都是跟人類行為息息相關

 

 

How Psychology Came to Be What It Is Today 今日的心理學

 

早期心理學是由哲學跟生物學這兩個領域所發展而成的, 最早起源於古希臘哲學家包含亞里斯多德和蘇格拉底等人的思辨, 而心理學的英文-"psychology"是由希臘字"psyche”(在字面上有"生命"或是"呼吸"之意, 而它更深層的意思則是"靈魂"或是”自我”)所衍生而來的

 

到了西元1879年, 德國的威廉馮特在萊比錫成立世上首個心理學實驗室, 才確定心理學從哲學跟生物學中分離, 正是成為獨立的研究領域, 可以說馮特是心理學的開山鼻祖

 

馮特著重於透過內省這種主觀的方式來頗析感覺與知覺, 進而分析人們的心智, 他深信有受過完善訓練的個體可以精準地判別每個心路歷程背後的感覺, 知覺與想法

 

除了馮特提出的理論外, 綜觀心理學的發展史, 有各式各樣的學派與理論也同樣在解釋人們的心智與行為, 其中有些學派在不同的時間點中在整個領域佔優勢, 儘管彼此間看似相互競爭, 但它們的出發點都是要讓我們更了解心理學這個領域

 

 

以下為心理學的主要學派

 

馮特鐵欽納結構主義是心理學領域中發展最早的, 但很快就有其他學派如雨後春筍般的興起

 

威廉詹姆士所提出的功能主義, 主要著重於人們意識與行為

 

但前面幾個學派很快地就被一些至今仍具影響力的學派給取代了, 如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學, 著重於潛意識對我們行為的影響

 

行為學派理論則著重於行為本身, 並透過觀察到的行為來作為研究的依據

 

隨後興起的人本心理學則強調個體的成長與自我實現的重要性

 

到了60至70年代, 有部分學者開始針對內在心理歷程如思考, 決定, 語言發展與記憶等做更進一步的研究, 在心理學界稱之為"認知革命"

 

原文出處: An Overview of Psychology

arrow
arrow

    譯文大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