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較於很多的訓練動作來說,深蹲是刺激股四頭、臀部、小腿等肌群效果最好的動作,甚至除了硬舉外,它算是提升整體肌肉量最好的一種訓練方式。
時至今日,有非常多的深蹲方式,每一種都各有不同的優點及缺點,但這次不會提到相關健力或是奧賽專項訓練該搭配的訓練,只是告訴大家要怎麼透過頸前蹲(或前蹲舉),讓自己的體態變得更好。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個人認為這個動作是最好的,的確很多人可能不認同這個觀點(包括在看這篇文的大家),但別急著反駁,我接下來會針對這部分做說明
以體態為出發點的訓練方式
隨著個人的訓練目標,就能安排出不同的訓練方法,像有的人專注在力量的提升,就會以低背槓深蹲為訓練主項,是因為考量到可以蹲更重,甚至可以配合訓練需求,天天安排深蹲(我想是因為大重量、低次數的緣故,才可以天天蹲)
另一方面,健美運動員,或以肌肥大為目標的人,通常會選擇其他的訓練動作,像是硬舉、過頭肩推、引體向上及臥推為主,這些都能讓他們穿衣服的時候會更好看。那麼深蹲呢? 很多人覺得算了吧,練了又不會讓上半身變得更好看。
但是萬一這樣的想法是錯的呢? 如果我跟您說深蹲是最能幫助身材變得更好看的動作呢? 而且像是頸前蹲這樣的動作是能兼顧力量以及體態的呢?
看到這裡,相信您可能開始懷疑,但別急,接下來針對這部分從力量的提升為出發點,進而解釋對於肌肉維度及體態的影響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頸前蹲的動作
從圖可以看出,此時的軀幹較深蹲來得直立,蹲的程度也可以比較低
圖左側以肌力訓練聖經一書的蹲至平行為基準的低背槓深蹲,圖右為奧賽項目舉重項目會見到的頸前蹲
從示意圖可以看出,之所以頸前蹲能比深蹲的角度低,與髖與股骨的間隙有關,頸前蹲時髖與股骨的空間較多。
這樣的意義在於,對於初學者來說,頸前蹲能減少髖受傷的風險,而且蹲得更低表示更能刺激我們的股四頭。此外,如果我們從膝關節的角度來看,背蹲舉時股四頭移動的角度為120度(180-60度);而頸前蹲的角度為150(180-30度)。這代表著或許以健力為目標的人來說,因為行程的關係,頸前蹲的效益較差,但對於其他人來說則是很好的
由此可知頸前蹲並非萬能的訓練動作,而且從髖移動的角度而言,背蹲舉的髖移動範圍較大,也就表示它比頸前蹲還要偏向髖主導的動作。所以想多練髖(尤其是想練出翹臀的女性),背蹲舉是不錯的選擇。
另一方面,由於頸前蹲時,股四頭、髖及豎脊肌群的力臂更相近,所以相較於背蹲舉更需要股四頭、上背部的發力
至於為何更需要上背部的發力,這是因為頸前蹲時胸椎的力矩比背蹲舉來得多,且根據計算發現上背部的負重也多了235%,也就代表這項動作更能刺激上背部的肌群成長
事實上,相關的研究也指出,以上背部肌群的成長來說,頸前蹲甚至還比背部相關的孤立式訓練,像是背部延伸(back extension)來得有效。當我們上背的肌群成長了,更能提升頸前蹲的姿勢及體態
儘管前面提到頸前蹲較能刺激股四頭及上肢,但可惜的是,大部分的人在做頸前蹲時,負重沒辦法像背蹲舉一樣(通常會少15至25%),一部分是因為行程,另一部分是前者更吃上背部的肌力,這也是為何以健力為主項或是追求重量的人,不那麼喜愛頸前蹲的原因了。
然而根據Bret Contreras的研究指出,以下肢肌肉的成長效益來看,頸前蹲跟背蹲舉是相等的,但如果把上肢考量進去就可以證實我的看法了
另一方面,從實際層面來看,頸前蹲需要更好的基本動作,一旦圓背或是上肢支撐跑掉這種容易引發受傷的動作,就無法完成了。這也可以看得出,頸前蹲是背蹲舉的替代動作中最安全的一個
舉重的動作會用到頸前蹲的技巧
總的來說,頸前蹲有許多的好處:
1. 更大的ROM: 軀幹較為直立的關係,使得頸前蹲所需的ROM更大
2. 更需要鞏固上背部及核心:因為槓鈴在身體的前面,此時無法像背蹲舉一樣用背扛槓,更需要上肢及核心的支撐,因此也可以說這項動作可做為硬舉以及臥推的輔助訓練
3. 是對脊椎友善的訓練項目: 傳統的背蹲舉其實施加在脊椎的壓力不小,但由於頸前蹲時脊椎較為直立,受到的剪力(shear stress, 單位面積承受的壓力)較少,所以較為安全
4. 可以逼你精進深蹲的技巧: 如果頸前蹲的動作不佳,容易讓槓滾離肩膀,尤其是負重越大時,更需要更好的技巧,更穩定的發力才行
5. 有益於動作的進步及減輕肩膀負擔: 傳統的背蹲舉是很需要肩膀活動度,只是我們無法透過它來改善,所以肩膀活動度不佳的人可以作頸前蹲,因為只要上背支撐的好,就能提升上背的活動度,而無須依靠肩膀的活動度
6. 刺激臀部及股四頭肌的效果與背蹲舉相近: 根據研究指出,儘管頸前蹲的負重較背蹲舉來得輕,但因為ROM較大的關係,因此股四頭及臀部的肌肉成長效果與背蹲舉是相同的
7. 膝關節受到的壓力較小: 像是膝蓋受過傷的人,就比較適合頸前蹲
8. 較不需要下背部的發力:假如平常訓練裡有安排硬舉及划船等有訓練下背部的動作,那練腿日安排頸前蹲比背蹲舉來得好,可以給予下背部修復的時間
儘管頸前蹲可以帶來非常多的好處,但同時也是較難上手的訓練項目,對於初學者來說,像是上肢的支撐、放槓的位置,只要稍微有落差,容易會因為壓到喉嚨而感到不適,又或者因為上肢的活動度較差,包括肩胛、手腕等,難以掌握好動作而放棄。
文章來源: THE FRONT SQUAT HYPERTROPHY GUIDE
文章出處: outlift
後記:
以我自己的訓練經驗來說,頸前蹲的確是一個很棒的訓練項目,可以改善深蹲時的上肢支撐、核心鞏固及腳踝活動度(當然得搭配練前練後的放鬆),這些都能幫助突破深蹲的PR,只是一開始從深蹲轉成頸前蹲作為訓練主項時,需要很長一段的時間去適應,也因為肩膀活動度較差的關係,所以改用雙手交叉的方式進行。在經過半年的訓練後回歸深蹲,發現自己以前深蹲時梨狀肌及腰不適的狀況較少,也更能扛起較重的重量了。
因此我會認為,當深蹲練到瓶頸時,可以試著安排頸前蹲的訓練看看,除了檢視自己的基本功外,也可以給肌群不同的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