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疫情爆發以來,隨著各國居家防疫的實施,我們被迫改變了許多生活習慣,比方居家辦公、叫外送、宅配的頻率增加及外出的次數減少等。也難怪根據空氣品質監測的結果顯示,像是洛杉磯等的城市,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減少了,空氣品質也是前所未有的好
看似疫情對環保而言反而是好的,但隨著訂外送及宅配的人增加了,反而產生更多的塑料,包括外送食物附的塑膠袋、宅配包裝、口罩、塑膠手套及其他個人防護設備(PPE),我們不只製造更多的垃圾,即使日後疫情過去了,我們也已經養成這樣的生活習慣
也因此在美國,就有一個網站透過銷售可重複利用的袋子,試圖減少塑膠袋的日常用量,不過回過頭來,在本次的文章裡,我們會告訴大家在這次的疫情下,垃圾量與相關數據的變化,讓大家了解疫情對環境的衝擊有多大
儘管資料量有限,我們至少發現美國疫情期間的垃圾量比平時多出30%,此外外送與宅配平台的交易量也增加了89%,其他國家也有類似的情況
就我們對於疫情爆發後生活的既定印象來看,大量工廠的停工、居家辦公的人次增加下,用電量似乎有下降的趨勢
以下的資料是2020年4月14日與2019年同日期用電量的比較
資料來源: ReuseThisBag.com
相較於疫情未爆發的2019年,全球於2020年4月14日減少約13%的用電量,其中法國跟義大利減少的百分比最多,美國也減少近10%,在榜單上唯有挪威的用電量是增加的
不過,到了同一年的11月29日(感恩節),全球電量相較於前一年同一天只減少0.5%,而且上述的24個國家中多半用電量較前一年來的高
2019與2020年感恩節當天用電量的比較
資料來源: ReuseThisBag.com
從這份表格中可以看出,美國的用電量是這25個地區中減少最多的,可能是因為當天是感恩節的關係,其他沒有感恩節的地區像是英國、瑞典及德國等,營業照常,因此用電量並沒有減少
在探討塑料用量的變化前,我們先來看看其他因疫情可能有重大變化的影響環境指標-旅遊人次,從疫情前與後的航空客運量比較,我們可以發現客運量下降幅度是相當大的
航空客運量的比較:
資料來源: ReuseThisBag.com
儘管疫情期間,儘管大眾因盡量待在家而減少開車與飛行,似乎對環境有益,但家庭垃圾量有增加的趨勢,尤其是一次性塑料的用量
美國境內車程里程數的變化(2020 vs 2019)
資料來源: ReuseThisBag.com
就前面所述,我們統整出以下五點就可以證明,疫情對環境反而是有害的:
1. 外帶量的增加,外帶所需要的包裝,如塑膠袋、一次性餐具等總量就會增加
2. 單次使用產品的消耗量增加,如塑膠手套與口罩
3. 許多地區禁止一次性塑膠袋的使用,而且也不允許客人自行攜帶袋子,反而增加了包裝的耗材量(如本來外帶便當可直接裝在自行攜帶的袋子,但店家堅持用自己的袋子)
4. 原本該在回收中心工作的職員,因封城而無法上班,使得垃圾很可能最終直接倒入大海或進垃圾掩埋場處理
5. 油價下跌代表塑料的製造成本減少,塑膠的需求量增加
儘管目前未有全球總計的家用塑料消耗量,至少可以知道在疫情期間的消耗量比平常多至少30%,從下表可以看出各地區的概況:
資料來源: ReuseThisBag.com
接著我們在看哪些國家在疫情期間與平時相比,外送所造成塑膠消耗的增幅是最大的
資料來源: ReuseThisBag.com
居家防疫或許會讓我們有環境變得更好的錯覺,工廠停業、通勤人次減少自然就引發這樣的聯想,但與此同時,我們待在家的時間增加了,網路購物的比率增加,帶來的垃圾量更多,加上一次性的防疫物資,包括塑膠手套與口罩的用量大幅增加,反而降低了居家帶來的環境效益。這樣的狀況是否會因疫情結束而持續著呢?
原文出處: The Pandemic Plastic Waste Disaster
原文來源: Priceono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