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健身的領域裡,能舉起一下最大重量(1RM)往往是大家談論的話題之一,它可說是評估肌力強弱且與課表編排相關的一項重要指標,以肌力評估來說,通常會用1RM與自身體重的倍率為依據,以課表來說,則會依據課表專項的性質,搭配適合的1RM重量比例

 

接下來我們會介紹所有跟1RM相關的內容,分為以下五個主題:

 

1RM是啥?

了解1RM可帶來的好處

哪些人需要知道自己的1RM

如何測1RM

1RM的計算

 

1RM是啥?

 

1RM指的是任何訓練項目完成一下的最大重量,是會讓人覺得無法再往上加重且無餘力的重量,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每個動作都需要特別測或是計算1RM,有些動作測1RM的效益不大

 

 

知道自己的1RM可以帶來的好處

 

知道自己1RM有很多好處,可以以此為依據,搭配訓練目標來排課表

 

1. 更完美的課表安排

首先是可以知道課表編排的方向,了解週期化訓練如何安排,那麼所謂的週期化訓練,可以依據時間的維度分為以下三種:

 

大週期(Macrocycles): 為期一年(年度)

中週期(Mesocycles): 三到八周,以短期訓練目標為導向,輔助大週期的訓練目標來安排課表內容

小週期(Microcycles): 約一至兩周,著重於每天及每周的訓練狀況變化

 

依據上述的週期區間,會以RPE(Received Perception of Exertion, 運動自覺強度)、RIR(Reps in Reverse, 完成一組後還能用正確姿勢做幾下)、VBT(velocity based training, 速度依循訓練)等作為制定訓練強度的方式,而1RM可以讓週期化訓練更臻完美,這也是許多教練幫學生排課表所採用的方法

 

延伸閱讀: 

RPE: RPE是什麼以及訓練安排上的意義

RIR: 到底要練多累?用這些方法記錄訓練疲勞

VBT: VBT訓練法 – 以速為本(Velocity Based Training)

 

 

2. 讓教練更能掌握訓練情況

 

例如,如果客人並不知道自己目前的1RM,然後最近的課表讓他覺得吃不消,就表示課表的強度過高而需要調降,也可能需要再測他的1RM來做調整的依據

 

有哪些人需要知道自己的1RM

 

儘管1RM是制定課表的一項重要依據,但不是每個人都需要知道自己的1RM,那麼有哪些人需要呢?

 

初學者

其實大部分的新手無須知道自己的1RM,因為新手需要的是熟悉動作與發力技巧,在RPE是什麼以及訓練安排上的意義一文中,有說明原因,這邊就不贅述

 

訓練中手

若您是健身中手,那恭喜您,知道自己的1RM真的幫助很大,依據個人的訓練目的不同,可分為以下兩種方式: 

 

如果不是特別想追求重量或是比賽,用1RM模擬計算器計算即可

 

如果要準備比賽、或對重量有執念的訓練中手,用計算器或實際量測都可以

 

健身老手及運動員

就連中手知道自己的1RM,對自己的幫助很大,那老手及運動員就更不用說了,而且如若以比賽為目標,真正測1RM比用計算器來測1RM還更加適合(編按: 個人認為健力比賽選手較為適合)

 

但風險是因為老手能舉的重量太大了,以至於1RM的實際量測有時會不如計算器,這樣的情況下,訓練強度會打折扣(編按: 肌肥大)

 

例如: A選手實際量測深蹲的1RM為250公斤,但計算器的數值為270公斤,如果以85% 5*5的課表來看,總訓練量就相差425

 

 

如何測1RM

 

依據以下幾種因素可作為選擇測量1RM的方法:

 

訓練年資

訓練目標

個人需求

 

如果是新手的話,建議還是用計算器比實際量測來得適合,因為此時尚須養成動作的基礎,加上經驗有限,還無法了解自己真正的極限在哪裡

 

1. 測量日

 

首先是找出一天來測1RM,並安排當天要測的動作,實際測試1RM有以下幾種好處及壞處:

 

好處:

1. 確切知道自己的1RM是多少

2. 比起計算器得出的預估值來的精確,而且變動較小,課表的安排會更精確

3. 有實際承受1RM重量的經驗

 

缺點:

1. 龐大的心理與生理壓力

2. 需要特定的器械測量還有補手才行,如槓鈴及蹲舉架

 

量測的小撇步

 

1. 測的前一天排休

2. 需要補手

3. 別小看心理準備及意象訓練的重要性

4. 把測量1RM的感覺當作比賽來看待

5. 根據動作的困難度來排動作的順序

6. 如果是分天數,但連續幾天測全部動作時,任兩次測試日之間都需要排休

7. 每組之間都要排組間休息

 

2. 計算器

 

對於初階與中階訓練者來說,用計算器來換算1RM較為保險,儘管為了更精準計算出1RM,一樣需要實際測試,但只需要做2~4RM,再經換算即可

 

使用計算器的好處: 

好上手

無須承受龐大的心理壓力,即可提供課表安排重量的大致方向

 

使用計算器的缺點:

精準度有限

 

最常見的計算公式

 

Brzychi公式: 負重除以(1.0278-(0.0278*該組的次數))

Baechle公式: 負重*(1+(0.033*該組的次數))

 

使用計算器的小撇步

 

運用不同的計算器,然後算出平均值

使用越接近1RM的次數,如2至4下的極限重量來換算就越精準

 

文章出處: How To Find Your 1-Rep Max (Calculator Included!)

文章來源: Barbend

 

後記: 測1RM對自己的幫助非常大,包括制定肌肥大課表或力量課表等,有明確的訓練強度,不會因為不知道自己的1RM,讓課表的強度有不穩定的情況。只是不建議新手一開始就測1RM,包括動作的掌握及身體能負荷的極限等,都需要訓練經驗的累積才行

arrow
arrow

    譯文大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