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訓練要完整行程的才有效,是許多巨巨們的共識,且有不少的研究顯示,全程的訓練動作無論是對於肌肥大還是肌力提升的效果都比較好

 

但如果在訓練中將兩者結合呢,部分全程跟部分半程的訓練呢? 其實早在許多年前,就有很多優秀的健力選手開始採用這樣的訓練方式,甚至在近年來的相關研究中都可以看出,這可能是建構更強壯肌肉最好的方法

 

相關的研究成果

 

有一篇標題為"The efficacy of incorporating partial squats in maximal strength training"的研究,將部分行程及全程的動作做合併研究,並將18名有訓練經驗的男性分為兩組,一組只做六組全行程的深蹲,而另一組則做三組部分行程及三組全程的深蹲,兩組的訓練頻率均為2次/周

 

經過了七周的研究,全程那組的全程1rm平均增加了5.1%;另一組則增加8.2%;而部分行程的1rm方面,前者增加10.2%,後者增加14.9%

 

從研究結果中研究人員發現,訓練期間結合部分行程與全程的深蹲,對於有訓練經驗的男性來說,可能是有效的訓練方式。但他們也說,"實際上,部分行程的深蹲對於在中周期(mesocycle, 為期約四至六周的訓練週期)的健力選手來說可能是有幫助的"

 

 

實際案例

 

從前面的研究中,我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雖然有一組少做一半全程的深蹲,但它們1rm的平均增幅竟然多了64%,研究結果如此,就連實務上也有人這樣安排訓練,像是50年代知名的舉重選手- Paul Anderson以這種方式來幫助自己突破世界紀錄,而 Ed Coan也用同樣方式得以成名於八零九零年代的健力圈

 

為何要安排部分行程的訓練?

 

Vladimir Zatsiorsky, 一名知名的俄羅斯運動科學家,曾著書說明,用能產出最多力量的活動範圍作訓練才是最好的訓練安排。另一方面,可以用部分行程的方式,讓身體適應在更大重量的情況下,模擬全程所需的訓練技巧。例如在突破硬舉的1rm,因為重量上的不適應,造成圓背等位置跑掉的情況。此時使用同重量做半程硬舉(動作也像四分之一蹲,只是槓鈴用手拿而已)即可幫助您適應更大的重量,甚至好幫助您不斷超越個人的1rm紀錄

 

 

課表安排範例

 

以下是Paul Anderson的健力課表:

 

訓練動作

組數

次數

深蹲

2

10(1)

深蹲

3

2(2)

1/2 蹲

1

2(3)

1/4 蹲

1

4(4)

硬舉

4

6/8(5)

 

附註:

(1) 使用的重量為1rm的60%,組間休息4分鐘

(2) 第一組: 使用的重量為1rm的80%;第二組: 1rm的85%;第三組: 1rm的90%,組間休息5分鐘

(3)使用1rm的110%

(4)使用1rm的125%

(5)使用1rm的75%,組間休息3至4分鐘

 

相關的研究,包括前面提到的那篇研究,不約而同地表明,在課表中加入部分行程的訓練對有訓練經驗的人來說,是有幫助的。可以作為想突破瓶頸期(平台期)的人一個訓練方向。因此我們的結論是:部分行程並不是全程訓練的替代動作,而是輔助。

 

文章出處: PARTIALS VS. FULL ROM: WHICH IS BETTER FOR STRENGTH?

文章來源: Muscle & Fitness

 

後記: 繼前一篇"關於"全程動作真的比半程來得好嗎?" 的系統性文獻回顧"裡,提到的部分與全程結合的訓練課表後。在這次文章裡,用實際案例支持這項論點。事實上,部分行程與全程訓練並無好壞之分,而是可以把同動作的部分行程,作為全程訓練的退階動作,這樣的功用不只是適應新重量,還可以去調整原本做全程時可能有的壞習慣,甚至可以打開關節活動度

arrow
arrow

    譯文大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